咨詢熱線:
023-65183893 023-86805555
新聞動態
LATEST NEWS
基礎工程常見質量通病及控制要點,土方、樁基、地下防水等!
來源:百度文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1、開挖邊坡過陡
1.1、 現象:
土方開挖時往往開挖后的基坑、基槽邊坡比方案中設計的邊坡陡,而且邊坡下口不直,甚至有的下口部位在基礎邊線以內,影響基礎的施工。
1.2、 防治措施:
1.2.1 在基坑、基槽開挖前,向現場施工人員做好書面交底,交代好基坑、基槽開挖的坡度和施工順序,不但將基坑、基槽開挖的上口邊線用灰線放出,而且將基坑、基槽的下口邊線也用灰線放出。
1.2.2 基坑、基槽開挖時先沿基坑、基槽下口的灰線開挖,然后再沿基坑、基槽上口的灰線進行修坡,修坡時應由上向下分層將土挖除,這樣既保證了基坑、基槽邊坡的坡度,也保證了基坑、基槽上口和下口的順直,并留足300mm的余土采用人工修坡。
1.2.3 在施工操作過程中應加強過程監督控制,有施工操作不當時應立即糾正。
2、挖方邊坡垮方
2.1、 現象:
在挖方過程中或挖方后,基坑、基槽邊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積塌落或滑塌,輕者影響現場的施工,重者造成工程發生質量事故或造成人員傷亡。
2.2、 防治措施:
2.2.1 基坑、基槽邊坡開挖的坡度嚴格按施工組織設計規定的坡度開挖,對于基底較深或土質松軟的基坑、基槽應適當放大邊坡的坡度或做支撐、防護處理。
2.2.2 基坑、基槽開挖時,基坑、基槽上口5米以內嚴格堆土,現場的施工機械不得在基坑、基槽邊行駛,以免增加基坑、基槽邊坡的受力和震動。
2.2.3 對于土層土質不均現象應根據土層的土質情況,分別按不同的坡度進行放坡。
2.2.4 對于塌方較小時應及時將塌方的土清理干凈,并進行適當的支撐,對于大面積的塌方,必須對開挖邊坡進行加固處理,在有可靠安全保證后再進行施工。
2.2.5 基坑、基槽開挖后,應及時在基坑、基槽四周砌擋水墻和排水溝,使基坑、基槽上面的水及時排走,以免浸泡邊坡造成邊坡濕陷。
3、基坑、基槽超挖
3.1、 現象:
基坑、基槽超挖主要有:
3.1.1 開挖的范圍超出開挖邊線。
3.1.2 開挖的深度超出設計的基底標高。
3.2、 防治措施:
3.2.1 基坑、基槽開挖邊線應將開挖的上口和基底邊線都放出,先挖基底邊線,然后根據上口邊線修坡。
3.2.2 基坑、基槽開挖邊線放完后,應加強復核,進行嚴格定位,當核實無誤后再進行開挖。
3.2.3 機械開挖時,基底余土應留足,并隨時測量基底開挖的標高,以免超挖。
3.2.4 對于土方超挖時,如大面積超挖,應在征得設計院同意后,適當改動基底標高,或采取級配砂石回填找補。
3.2.5 如局部超挖,可用級配砂石回三七灰土夯補。
4、基土擾動或受凍害
4.1、 現象:
基坑、基槽挖好后,地基土表層局部或大部分出現松動,或冬期施工時地基土遭受凍害,原土結構遭到破壞,造成承載力降低,基土下沉。
4.2、 防治措施:
4.2.1 基坑、基槽挖好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墊層保護地基。不能立即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時,應預留200mm厚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開始時再開挖。
4.2.2 機械開挖時應由深而淺,留足人工清土的厚度,以免機械擾動基土,基坑、基槽挖完后,應嚴禁機械在上面行駛。
4.2.3 基坑、基槽四周應做好排水降水措施,以防雨水浸泡。
4.2.4 冬期施工時,如基坑、基槽不能立即澆筑墊層混凝土,應在表面用塑料薄膜和棉氈進行覆蓋,以免基土受凍。
4.2.5 對于擾動的基土應清除用灰土或砂石進行換填。
5、土方回填下沉
5.1、 現象:
土方回填完后,經過一段時間或經歷一個雨季后,回填土表面出現裂縫和下沉,地面墊層出現空鼓現象。
5.2、 防治措施:
5.2.1 選用較好的土料進行回填,當土中含有樹根和草等有機雜質時應進行過篩。
5.2.2 土方回填時應控制好土的最優含水率,當土過濕時應適當晾曬或進行干土摻和,當土干時應適當灑水。
5.2.3 回填土應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施工,分層厚度應嚴格按規范規定的厚度,并嚴格控制回填土的夯實遍數。夯實后應及時取樣進行試驗,試驗合格后再進行一層的施工。
5.2.4 回填土應隨時留好排水坡度,下雨時應進行覆蓋,并及時將雨水排走。
5.2.5 冬期施工的回填土應將土中的冰雪清理干凈,并嚴禁用凍土塊進行回填。
5.2.6 地面混凝土墊層出現空鼓后,嚴重的將墊層打掉,將回填土重新夯實,并將墊層以下30-50mm厚的土改為三七灰土,以增加回填土的承載力。如地面磚已施工完畢,可采用壓力注漿的方式對回填土和墊層以下的空隙進行填實,以增強回填土的密實度,增加基層的承載力。
第二部分:樁基工程
1、錘擊預制樁—樁身偏移過大
1.1、 現象:
成樁后,經檢查驗收,樁位偏移超過規范要求。
1.2、 防治措施:
1.2.1 施工前需平整場地,其不平整度控制在1%以內。
1.2.2 插樁和開始沉樁時,控制樁身垂直度在1/200(0.5%)樁長內,若發現不符合要求,要及時糾正。
1.2.3 樁基軸線控制點和水準點應設在不受施工影響處,開工前、復核后應妥善保護,施工中應經常復測。
1.2.4 在飽和軟土中施工,要嚴格控制沉樁速率。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減少對鄰樁的擠壓偏位。
1.2.5 根據工程特點選用合理的沉樁順序。
1.2.6 接樁時,要保證上下兩節樁在同一軸線上,接頭質量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規定。
1.2.7 沉樁前,樁位下的障礙物必須清理干凈,發現樁身傾斜,應及時調查分析和糾正。
1.2.8 發現樁位偏差超過規范要求時,應會同設計人員研究處理。
2、錘擊預制樁—樁接頭破壞
2.1、 現象:
沉樁時樁接頭拉脫開裂或傾斜錯位。
2.2、 防治措施:
2.2.1 接樁時,對連接部位上的雜質、油污必須清理干凈,保證連接部件清潔。
2.2.2 采用硫磺膠泥接樁時,膠泥配合比應由試驗確定。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在夾箍內的膠泥要滿澆,膠泥澆注后的停歇時間一般為15min左右,嚴禁澆水使溫度下降,以確保硫磺膠泥達到設計強度。
2.2.3 采用焊接法接樁時,首先將上下節樁對齊保持垂直,保證在同一軸線上。兩節樁之間的空隙應用鐵片填實,確保表面平整垂直,焊縫應連續飽滿,滿足設計要求。
2.2.4 采用法蘭螺栓接樁時,保持平整和垂直,擰緊螺母,錘擊數次再重新擰緊。
2.2.5 當接樁完畢后應錘擊幾下,再檢查一遍,看有無開焊、螺栓松脫、硫磺膠泥開裂現象,如有發生應立即采取措施,補救后才能使用。如補焊,重新擰緊螺栓度用電焊焊死螺母或絲扣鑿毛。
3、錘擊預制樁—樁頭打碎
3.1、 現象:
預制樁在受到錘擊時,樁頭處混凝土碎裂、脫落,樁頂鋼筋外露。
3.2、 防治措施:
3.2.1 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樁制作時要振搗密實,養護期不宜少于28d。
3.2.2 樁頂處主筋應平齊,確?;炷琳駬v密實,保護層厚度一致。
3.2.3 樁制作時,樁頂混凝土保護層不能過大,以3cm為宜,沉樁前對樁進行全面檢查,用三角尺檢查樁頂的平整度,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樁不能使用或經處理(修補)后才能使用。
3.2.4 按地質條件和斷面尺寸選用樁錘,樁帽一般大于樁截面周邊2cm,如樁帽尺寸過大或翹曲變形不平整,應進行處理后方能施工。
3.2.5 發現樁頭被打碎,應立即停止沉樁,更換或加厚樁墊。如樁頭破裂較嚴重,將樁頂補強后重新沉樁。
4、錘擊預制樁—斷樁
4.1、 現象:
在沉樁過程中,樁身突然傾斜錯位,貫入度突然增大。
4.2、 防治措施:
4.2.1 樁的混凝土強度不宜低于C30,制樁時各分項工程應符合有關驗評標準的規定,同時,必須要有足夠的養護期和正確的養護方法。
4.2.2 堆放、起吊、運輸中,應按照有關規定或操作規程,當發現樁開裂超過有關驗收規定時,嚴禁使用。
4.2.3 接樁時,要保持相接的兩節樁在同一軸線上,接頭構造及施工質量符合設計要求和規范規定。
4.2.4 沉樁前,應對樁構件進行全面檢查,若樁身彎曲大于1%樁長,且大于20mm的樁,不得使用。
4.2.5 沉樁前,應將樁位下的障礙物清理干凈,在初步沉樁過程中,若樁發生傾斜、偏位,應將樁撥出重新重樁;若樁打入一定深度,發生傾斜、偏位,不得采用移動樁架的方法來糾正,以免造成樁身彎曲;一節樁的細長比一般不得超過40,軟土中可適當放寬。
4.2.6 在施工中出現斷樁時,應會同設計人員共同處理。
5、錘擊預制樁—沉樁指標達不到設計要求
5.1、 現象:
沉樁結束時,樁端入土深度、貫入度等指標不符合設計要求。
5.2、 防治措施:
5.2.1 核查地質報告,必要時補勘。
5.2.2 正式施工前,先打2根試樁,以檢驗設備和工藝是否符合要求。根據工程地質資料,結合樁斷面尺寸、形狀,合理選擇沉樁設備和沉樁順序。
5.2.3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樁頂擊碎和樁身斷裂。
5.2.4 遇硬夾層時,可采用鉆孔法鉆透硬夾層,把樁插進孔內,以達到設計要求。
6、靜壓樁—樁位偏移
6.1、 現象:
沉樁位移超出規范要求。
6.2、 防治措施:
6.2.1 施工前對施工場地進行適當處理,增強地耐力;在壓樁前,對每個樁位進行復驗,保證樁位正確。
6.2.2 在施工前,應將地下障礙物,如舊墻基、混凝土基礎等清理干凈,如果在沉樁過程中出現明顯偏移,應立即撥出(一般在樁入土3m內可以撥出),待重新清理后再沉樁。
6.2.3 在施工過程中,應保持樁機平整,不能樁機未校平,就開始施工作業。
6.2.4 當施工中出現嚴重偏位時,應會同設計人員研究處理,如采用補樁措施,按預制樁的補樁方法進行補樁。
7、靜壓樁—沉樁深度不足
7.1、 現象:
沉樁達不到設計的標高。
7.2、 防治措施:
7.2.1 在施工前,應核查地質鉆探資料,一般宜用大噸位樁機。
7.2.2 樁機必須滿足沉樁要求,確保樁機在施工前和沉樁過程中機械完好,一旦出現故障,應及時搶修。
7.2.3 按設計要求與規范規定驗收預制樁,質量合格才能用于沉樁。
7.2.4 樁機必須保持平整且垂直,一旦出現樁身傾斜,不得強行校正。
7.2.5 遇有硬土層或粉砂層時,可采用植樁法或射水法施工。
第三部分:地下防水工程
1、混凝土墻裂縫漏水
1.1、 現象:
混凝土墻面出現垂直方向為主的裂縫,有的裂縫因貫穿而漏水。
1.2、 防治措施:
1.2.1 墻外沒有回填土,沿裂縫切槽嵌縫并用氰凝漿液或其它化學漿液注縫隙,封閉裂縫。
1.2.2 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優化配合比設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減少水泥用量。
1.2.3 設計應按規范要求控制地下墻體長度,特殊形狀地下結構和必須連續的地下結構,設計上應采取措施。
1.2.4 應采用覆蓋后澆水養護方法,養護時間不少于規范規定,同時還應防止氣溫陡降可能造成的溫度裂縫。
2、施工縫漏水
2.1、 現象:
沿施工縫滲漏水。
2.2、 防治措施:
2.2.1 選擇正確接縫的形式。
2.2.2 處理好接縫:拆模后隨即用鋼絲板刷將接縫刷毛,清除浮漿,掃刷干凈,沖洗濕潤。在混凝土澆筑前,在水平接縫上鋪設1:2.5水泥砂漿25mm左右。澆筑混凝土須細致振搗密實。
2.2.3 平縫表面洗刷干凈,將橡膠止水條的隔離紙撕掉,居中粘貼在接縫上,搭接長度不少于50mm,隨后即可繼續澆筑混凝土。
2.2.4 沿漏水部位可用氰凝、丙凝等灌注堵塞漏水的通道,再用氰凝漿涂刷施工縫內面,寬度不少于600mm。
3、變形縫漏水
3.1、 現象:
地下室沿變形縫處漏水。
3.2、 防治措施:
3.2.1 采用埋入式橡膠止水帶,質量必須合格,搭接接頭要銼成斜坡毛面,用XY-401膠粘壓牢固;止水帶在轉角處要做成圓角,且不得在拐角處接槎。
3.2.2 縫內嵌入瀝青木絲板,表面嵌兩條BW橡膠止水條,上面粘貼橡膠止水帶,再用壓板、螺栓固定。
3.2.3 后埋式止水帶須全部剔除,用BW橡膠止水條嵌入變形縫底,重新鋪貼好止水帶,再澆混凝土壓牢。
4、穿墻管漏水
4.1、 現象:
穿墻管周邊漏水。
4.2、 防治措施:
4.2.1 管下混凝土漏水的處理:將管下漏水的混凝土鑿深250mm,如果水壓不大,用快硬水泥膠漿堵塞。
4.2.2 加焊10mm×100mm以上的止水環,要求雙面滿焊,當混凝土墻厚大于500mm時,可焊兩道止水環。
4.2.3 在預埋大管徑(直徑大于800mm)時,在管底開設澆筑振搗排氣孔,可以從孔內加灌混凝土,用插入式振動器插入孔中再振搗,迫使空氣和泌水排出,以使管底混凝土密實。
4.2.4 預管外擦洗干凈,粘貼BW止水條,撕掉隔離紙,靠自身粘性粘貼在外管上,位置同止水環;澆混凝土時要有專人負責,確保位置準確。
5、后澆帶漏水
5.1、 現象:
地下室沿后澆縫處滲漏水。
5.2、 防治措施:
5.2.1 必須全面清除后澆縫兩側的雜物,如油污等;打毛混凝土兩側面。
5.2.2 后澆混凝土的間隔時間,應在主體結構混凝土完成30-40d之間。宜選擇氣溫較低的季節施工,可避免混凝土因冷縮而裂縫。要配制補償性收縮混凝土。
5.2.3 要認真按配合比施工,攪拌均勻,隨拌隨灌筑,振搗密實,兩次拍壓,抹平,濕養護不少于7d。
6、因卷材防水質量問題引起漏水
6.1、 現象:
因卷材施工質量不到位引起地下室內側出現滲漏。
6.2、 防治措施:
6.2.1 卷材施工前應保持混凝土表面干燥潔凈,在鋪貼前1-2天涂刷1-2道冷底子油,保證底油不起泡后才開始施工卷材防水層。
6.2.2 基層轉角處應做成圓弧形或者鈍角,穿墻管管道表面的污垢或者鐵銹應清理干凈,且轉角處使用的卷材應保證有足夠好的延伸率和延展率且有良好的韌性。卷材附加層做完再經檢查合格后,才能開始大面積的做防水卷材。
6.2.3 地下室底板樁頭處的防水處理:樁頭鋼筋應用止水帶進行密封處理,樁伸入承臺至少50mm,樁頂以及樁外300mm范圍內用防水砂漿進行壓實抹光處理,卷材與樁周邊接縫處采用聚氨脂進行嚴實的封閉處理。
6.2.4 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設計和規范的要求進行操作,并保證足夠的搭接尺寸,防水搭接頭應有密封材料進行處理沿縫封嚴,且寬度應大于10mm。
第四部分:混凝土工程
1、鋼筋原材料質量通病
1.1、 現象:
1.1.1 鋼筋表面銹蝕。
11.2 鋼筋品種、強度等級混雜不清。
1.1.3 鋼筋表面裂紋、截面扁圓。
1.2、 防治措施:
1.2.1 鋼筋原料應存放在倉庫或料棚內,保持地面干燥,鋼筋不得堆放在地面民,必須用混凝土或磚墊起,離地面200mm,鋼筋存放時間不能過長,現場存放的鋼筋應采取必要的遮蓋措施。
1.2.2 對不同強度鋼筋應分別加工,并對加工好的半成品進行明確的標示,以免亂用,并在鋼筋驗收時加強鋼筋強度的檢查,以免用錯。
1.2.3 對進場的鋼筋應嚴格檢查,當發現有質量缺陷時,應及時通知供應商,并在加工過程中將有缺陷的鋼筋挑出,嚴禁用在工程的主要受力構件中,如有缺陷的鋼筋比較多時,應將鋼筋做退場處理。
1.2.4 鋼筋加工好后應及時用于工程,否則應對鋼筋半成品進行覆蓋,當鋼筋有片狀老銹時,應用鋼絲刷或除銹機進行除銹。
2、鋼筋加工質量通病
2.1、 現象:
2.1.1 冷拉鋼筋強度不足。
2.1.2 伸長率不合格。
2.1.3 剪斷尺寸不準或被剪斷的鋼筋斷頭不平。
2.1.4 箍筋不方正、成型尺寸不準。
2.2、 防治措施:
2.2.1 檢驗鋼筋的材料強度情況,由試驗結果確定鋼筋的控制應力和冷拉率。當強度指標小于技術標準規定值的冷拉鋼筋屬于不合格品,必須降級使用或用于非受力部位。
2.2.2 切斷機應緊定尺卡扳的堅固螺栓,并調整固定刀片與沖切刀片的水平間隙。對于剪斷尺寸不準的鋼筋所在部位和剪斷誤差,確定鋼筋是否可用或返工。
2.2.3 應重新校核箍筋的下料單,并重新做好箍筋樣品,定好箍筋各邊的彎曲長度。當箍筋外形誤差超過質量標準允許值時,對于Ι級鋼筋可以重新將彎折處直開,再行彎曲,對于其他品種的鋼筋,不得直開后再彎曲。
3、鋼筋預留質量通病
3.1、 現象:
預留鋼筋特別是豎向主筋定位不準或固定措施不到位,造成鋼筋偏移,特別是預制剪力墻、柱的基礎插筋偏移,給首層預制剪力墻、柱的安裝就位帶來很大的困難。
3.2、 防治措施:
3.2.1 施工前應進行定位放線,用墨線在梁或板底面彈出十字線或用棉線固定在鋼筋上拉出十字線,再用鋼尺丈量確定豎向鋼筋位置,安裝固定完成后再次校核。
3.2.2 在梁節點鋼筋密集處,在剪力墻、柱與梁頂交界處,剪力墻、柱增加一個限位橫向分布筋或箍筋并與梁的箍筋點焊固定,并沿墻、柱高臨時綁扎間距不大于500mm的橫向分布筋或箍筋,確保節點處墻、柱鋼筋在澆砼時不會發生偏移。
3.2.3 加強砼現場澆筑管理工作,混凝土澆搗過程中要由看筋人隨時檢查鋼筋的位置,及時校正,盡量不碰撞鋼筋,嚴禁砸壓、踩踏鋼筋或直接頂撬鋼筋。砼澆注后,應立即檢查、校正、固定,防止偏位。
3.2.4 對于上層為預制剪力墻、柱的基礎插筋,應設置定位板,插筋通過定位板孔固定,定位板設置在離砼面20-50mm處。
4、閃光焊接質量通病
4.1、 現象:
4.1.1 鋼筋接頭彎折或偏心。
4.1.2 鋼筋與電極接觸處鋼筋被燒傷。
4.2、 防治措施:
4.2.1 鋼筋端頭彎曲時應予以矯直或切除,并經常保證電極的外形,變形較大時應及時修理或更新。夾具晃動較大時,應及時維修。
4.2.2 鋼筋端部130mm長度范圍內,焊前應清除銹斑污物,電極應經常修整,焊接時,夾具應夾緊。
5、電渣壓力焊質量通病
5.1、 現象:
5.1.1 焊接接頭軸線偏移大于0.1d或2mm,接頭彎折角度大于40。
5.1.2 焊包不均,大的一面融化金屬很多,小的一面其高度不足2mm,或者是鋼筋端面形成的焊縫厚薄不均。
5.2、 防治措施:
5.2.1 鋼筋端部不直部分切除或調直,兩鋼筋夾持于夾具內上下應同心;鋼筋下送加壓時,頂壓力應適當,不得過大;焊接完成后應在停焊約2min后再卸夾具,以免鋼筋傾斜。
5.2.2 當鋼筋端頭傾斜過大時應提前將傾斜部分割除,焊接時應適當加大熔化量,保證鋼筋端部均勻熔化,并將焊劑填裝盡量均勻。
6、鋼筋保護層過大或過小
6.1、 現象:
6.1.1 鋼筋保護層用儀器探測時,保護層的厚度超過設計規定的大小甚至超出規范規定的允許偏差。
6.1.2 因鋼筋保護層過薄導致混凝土有露筋現象。
6.2、 防治措施:
6.2.1 嚴格控制混凝土中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梁、板底筋設置砼塊保護層或塑料保護卡,梁、柱側面鋼筋采用專門的塑料保護卡做鋼筋保護層,板鋼筋設置通長馬凳。
6.2.2 柱主筋在樓板處一定要控制好柱筋的軸線和保護層厚度以及柱筋的間距,因此在高出板混凝土面的20cm和50cm處在柱筋上各綁扎一道焊好的定位箍筋,主筋與箍筋扎牢,以免混凝土澆筑后主筋偏移。
6.2.3 鋼筋綁扎、驗收完畢,應立即沿輸送泵管的兩側用竹笆或20cm寬的木板鋪好走道,并嚴禁踩踏板負筋。
6.2.4 混凝土表面找平時,操作工人踩在梁上或無負筋處操作,或者用木板的兩端部釘上鋼筋做成條板,工人找平時在條板上操作
6.2.4 混凝土澆筑時安排好鋼筋看護人員,發現鋼筋有踩踏壞的及時修復。
7、混凝土表面麻面
7.1、 現象:
混凝土表面出現的缺漿和許多小凹坑或麻點,形成粗糙面,影響表面美觀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7.2、 防治措施:
7.2.1 模板表面應清理干凈,不得黏結水泥砂漿,鐵銹或其他污物。
7.2.2 混凝土澆筑前應用水充分濕潤模板,將模板上的雜物沖洗干凈,并在柱的下部留清掃口,將模板上沖的雜物排出模板。
7.2.3 模板接縫應拼接嚴密,如有縫隙應用雙面膠條將縫隙堵塞嚴密,以免漏漿。
7.2.4 模板表面應在支模前均勻涂刷脫模劑,不得漏刷,保證模板與混凝土面形成隔離層。
7.2.4 混凝土拆模不應過早,特別是冬期施工時,模板的拆除時間一定要控制好,避免因拆模過早引起的麻面現象。
8、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8.1、 現象:
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差,或板厚薄不一,甚至出現凹坑腳印。
8.2、 防治措施:
8.2.1 混凝土在澆筑前應先檢查模板和鋼管支撐的搭設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是否有不合適的懸挑支撐。
8.2.2 基層回填土應夯壓密實,搭架子前在鋼管下部鋪200mm寬50mm厚的木板,增大支撐的受力面積,在回填土的四周留排水溝,以免雨水浸泡回填土。并在混凝土澆筑前在模板上少量澆水,避免回填土下沉。
8.2.3 混凝土找平時先在框架柱鋼筋上將50線畫好,拉小白線用刮杠將混凝土面刮平,在混凝土初凝前用木抹子找平時,隨時用刮杠檢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有不平的地方隨時補平。
8.2.4 在混凝土澆筑后,要保證混凝土的養護時間,強度末達到1.2Mpa時不得上人施工,混凝土找平時留下的腳印應隨手抹平壓實。
9、混凝土塑性收縮裂縫
9.1、 現象:
塑性收縮裂縫簡稱塑性裂縫,多在新澆筑的基礎、墻、梁、板暴露于空氣中的上表面出現,形狀接近直線,長短不一,互不連貫,裂縫較淺,類似干燥的泥漿面。
9.2、 防治措施:
9.2.1 制混凝土進,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減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時,要搗固密實,以減少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早期的抗裂強度。
9.2.2 澆筑混凝土前,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9.2.3 混凝土澆筑后,對裸露表面應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認真養護防止強風吹襲和烈日暴曬。
9.2.4 氣溫高、濕度低或風速大的天氣施工,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早進行噴水養護,使其保持濕潤;分段澆筑混凝土宜澆完一段,養護一段。在炎熱季節,要加強表面的抹壓和養護。
9.2.5 在混凝土表面覆蓋塑料薄膜或濕草袋,使水分不易蒸發。
9.2.6 大風天氣,宜加設擋風設施,以降低作用于混凝土表面的風速。
9.2.7 治理方法:如混凝土仍保持塑性,可采取及時壓抹一遍或重新振搗的辦法來消除,再加強覆蓋養護。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縫內灌入干水泥粉,然后加水濕潤,或在表面抹薄層水泥砂漿進行處理。
10、混凝土干燥收縮裂縫
10.1、 現象:
干燥收縮裂縫簡稱干縮裂縫,它的特征為表面性的,寬度較細(多在0.05-0.2mm之間),走向縱橫交錯,沒有規律性,裂縫分析不均。
10.2、 防治措施:
10.2.1 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過大;提高粗骨料含量,以降低干縮量。
10.2.2 嚴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過量粉砂。
10.2.3 混凝土應振搗密實,但避免過度振搗;在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進行二次抹壓,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減少收縮量。
10.2.4 混凝土應及早養護,并適當延長養護時間。暴露在露天的混凝土應及早回填土或封閉,避免發生過大的濕度變化。
10.2.5 混凝土澆筑前,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10.2.6 混凝土澆筑后,對裸露表面應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認真養護,防止強風吹襲和烈日暴曬。
10.2.7 氣溫高、溫度低或風速大的天氣施工,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進行噴水養護,使其保持濕潤;分段澆筑混凝土宜澆完一段養護一段。在炎熱季節,要加強表面的抹壓和養護。
10.2.8 混凝土表面噴養護劑或覆蓋塑料薄膜或濕草袋,使水分不易蒸發。
10.2.9 治理方法:如混凝土仍保持塑性,可采取及時壓抹一遍或重新振搗的辦法來消除,再加強覆蓋養護。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縫內灌入干水泥粉,然后加水濕潤,或在表面抹薄層水泥砂漿進行處理。
11、混凝土凍脹裂縫
11.1、 現象:
結構構件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出現寬窄不一的裂縫,深度一般到主筋,周圍混凝土酥松、剝落。
11.2、 防治措施:
11.2.1 結構構件在冬期施工時,配制混凝土應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摻加刮早強抗冬劑,以提高早期強度。
11.2.2 對混凝土進行蓄熱保溫或加熱養護,直至達到40%的設計強度。
11.2.3 治理方法:對一般裂縫可用環氧膠泥封閉;對較寬較深裂縫,用環氧砂漿補縫或在加貼環氧玻璃布處理;對較嚴重的裂縫,應將剝落酥松部分鑿去,加焊鋼絲網后,重新澆筑一層細石混凝土,并加以養護。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聯系電話1:023-65183893
聯系電話2:023-86805555
公司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渝碚路街道
?大楊公橋36號4幢10-13